找尋自我,成為助產士

在瑞士一座小鎮的一家醫院中,每當產科病房中有新生命誕生,助產士伊拉・安德里阿米薩拉勞(Jira Andriamisalalao)總是非常興奮。憑藉著與生俱來的開朗個性,她總有辦法安撫焦慮不安的新手媽媽。伊拉在此分享曾經面臨的挑戰以及佛道修行如何幫助她追尋自我與成為助產士。
您可否介紹一下自己的成長過程與背景?
我的父親來自馬達加斯加,母親是瑞士人。在青少年時期,這樣的背景常常讓我在自我肯定上感到困擾。我很清楚,由於自己長得不像典型的瑞士人,當然不符合瑞士的主流審美。我總是拿自己的髮型、膚色以及臉部特徵跟受歡迎的女孩做比較,然後因為自認不夠漂亮而覺得非常沮喪。我就是沒辦法愛自己,對我而言,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事了。
您如何透過佛道修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我在瑞士的創價學會群體裡找到了讓我感到自在的歸屬感。我的父母是創價學會會員,時常帶我去參加活動。創價學會的氛圍和學校截然不同,會員們真誠地肯定彼此,尤其支援活動進行的年輕女子成員們更是閃閃發亮!
隨著時間流逝,在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Nam-myoho-renge-kyo)」幾年之後,我開始真心接納自己。
看到人們全心全力支持他人,並且樂在其中,我彷彿瞥見美的真正樣貌。最後我決定加入創價學會,一向害羞、沒有安全感的我,臉上從此開始綻放更多笑容。
作為支持活動進行的年輕女性的一員,也對我產生深邃的影響。我喜歡幫助他人,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境界比外表更重要。隨著時間流逝,在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Nam-myoho-renge-kyo)」(這個行為稱為「唱題」)幾年之後,我開始真心接納自己。
接受成為助產士的專業教育過程,您走得並不順遂,可否與我們分享更多?
就讀大學期間,我一心急著有所成就。一開始的主修是生物學,一年之後轉為心理學。我給自己壓力,敦促自己加快學習的腳步,盡可能多修一些課程、參加各項考試,這樣才能早一點畢業。對我而言,充滿效率並取得成果,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我自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卻從未認真聆聽內心的聲音。我修習太多課程,最擔憂的情形最終成為了事實。有一門課,我修習兩次都沒有通過。這意味著,我再也不能修這門學科。
我就讀的大學有這個嚴格的規定,一旦同一堂課不通過的狀況達兩次,就失去在瑞士修習這門學科的資格。所以,我再也不能在瑞士修習心理學。
當我接到退學通知時,內心彷彿伴隨著一個巨大的聲響徹底崩解。我感到悲傷、不甘心及一無所有。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發生這樣的情形,我明明盡了全力啊!一顆顆的眼淚就這樣順著臉頰滾下來。
創價學會會員在那時如何支持和鼓勵您?
我的父母竭盡所能為我打氣,並建議我出席當天的學會活動。即使我當下真的非常沮喪難過,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很清楚,去參加活動、唱題是正確的決定。
我最大的挫折,卻成為了我最珍貴的寶物。
當我抵達會場時,會員們擁抱我,給我溫暖及肯定,並告訴我:「一扇門被關上,並不代表其他門不會打開。伊拉,這都沒有關係的!」
那天和會員一起唱題時,我領悟到一件很重要的事:生命中的勝利,不是學業成就、分數或是走上別人為自己決定的、事先規劃好的「優秀」道路,而是自己是否能讓自己幸福快樂。不知為何,我心中充滿了感謝。
就在那天,原本看起來是我最大的挫折,卻成為了我最珍貴的寶物。
您當時的決心是什麼?您唱題所祈求的目標又是什麼?
我從零開始,祈求能夠看清自己的使命,也祈求找到真正讓我感到快樂的事。每當我覺得痛苦時,池田大作會長的話都會帶給我力量,我覺得他彷彿對著我說:「你絕對可以戰勝這一切。」
大約就在那個時候,我想起自己曾在某一堂心理學的課程中,對胎兒的發育很感興趣。這股興趣的小火花很快發展成一個夢想,我想成為助產士。翌年,我開始在大學修習助產士的專業課程。
生產過程不一定都是容易或是安全的,有時甚至會有死產或是健康方面的問題。作為助產士,您如何鼓勵這些母親?
每個產程都是不同的。新的生命在產房中誕生,但是死亡的威脅也潛藏其中。我從未經歷過死胎,但是我曾經處於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的情況。我總是鼓勵產婦們,要對自己的力量與能耐懷抱信心。我真心相信她們有辦法超越這些困境,但困難之處在於如何真正鼓勵到她們。我盡全力誠實地面對她們,而不是說些只為了讓她們覺得好過的話。當我看到有的母親因為生產情形不如預期而難過時,也感受到她的心痛。
我總是鼓勵產婦們,要對自己的力量與能耐懷抱信心。
您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形呢?
身為一個資歷尚淺的助產士,我的經驗有限,但是一樣承擔重大的責任。若說我不太感到害怕,那是騙人的。然而,我認為這份憂懼讓我更堅強。於每天在上班前,我會閱讀池田會長的指導。多虧有池田會長的鼓勵,幫助我從較大的格局去看清自己的問題以及眼前的所有阻礙。
當抱著新生兒時,就會在手心中感受到他們首次心跳所帶來的溫暖希望。
焦慮、緊張與喜悅……,這些都是我每天的工作日常,是正面迎向生命的種種樣態。
來源: 2024年9月27日日本創價學會刊物《聖教新聞》